长医榜样

【我的育人故事】崔洪艳:三尺讲台十五载,以爱为墨写初心

发布时间:2025-09-08 新闻来源:人事处
分享到:

教育,是一场温暖的修行。在这漫长的旅程中,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育人故事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,我校特推出“我的育人故事”专栏。这些故事,源自老师们在课堂上的经历体验,在长医校园与学生的点滴互动,在工作生活中对教育初心的精心提炼。它们或许平凡,却满含深情;或许琐碎,却意义非凡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,感受教育的魅力与力量。

“上好一堂课,就像雕琢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”这句话,是我站在讲台前十五年,最深刻的体悟。

作为长医护理学院的一名教师,我常想,若将十五年教学生涯比作一条河,那串联起两岸风景的主线,便是“爱课堂”这三个字。从初登讲台时攥紧教案的忐忑,到如今面对学生时的从容笃定,三尺讲台承载的,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我与护理学子们共同生长的青春记忆。

01 把“一桶水”酿成“甘泉水”

2010年,我入职长医,怀揣对护理教育的热忱走上讲台。接手的第一门课便是《内科护理》—112学时,56个繁杂的教学模块,像一座横在面前的小山。更具挑战的是,这门课像一张细密的网,一头连着解剖、生理、病理等基础学科,一头牵着临床实操的千头万绪,稍有疏漏,学生便难以摸到门道。

那时还没有人工智能辅助备课,我能下的只有“笨功夫”。抱着一摞摞借来的基础教材和人体图谱,在办公室的台灯下熬了一个又一个夜晚。书页被翻得卷了边,笔记写满了整整三个笔记本,只为厘清那些环环相扣的“连接点”:讲心力衰竭,就得先带着学生“走一遍”心脏的解剖结构,从心房心室的瓣膜开合,到冠脉血管的分支走向;讲心律失常,必须把电生理机制拆解得像“串珠子”一样清晰,让抽象的“异位起搏点”变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逻辑链条。

常常为了一个知识点的衔接,我翻遍四五本参考书,直到在脑海里能“还原”出临床场景才算罢休。有人问:“何必这么较真?”可我知道,护理是与生命打交道的专业,老师讲的每一个细节,都可能成为学生未来职场上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攒足了“一桶水”,还要思考怎么把水酿成学生爱喝的“甘泉水”。我开始在课件上“下绣花功夫”:循环系统的解剖图,用动态动画替代静态图片,让血液流动的轨迹清晰可见;难懂的病理机制,配上手绘示意图,用不同颜色标注重点;每节课前,我都会搜集最新的临床病例,我要求自己做到把冰冷的知识点装进鲜活的故事里。

记得有次备“冠心病护理”课时,我特意找到一位康复患者的访谈视频,视频里老人说“护士递来的一杯温水、一次准确的心率监测,都让我觉得有希望”。当这段视频出现在课堂上时,我看到学生们眼里多了几分触动—原来,课本上的“护理措施”,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。

02 让每个身影都成为主角

“在我的课堂上,没有观众,只有参与者。”这是我每次上课前,都会对学生说的话。比起“我讲你听”的独角戏,我更偏爱课堂上“热气腾腾”的互动感。讲课时,我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扫过教室的每个角落:注意到后排同学揉了揉眼睛,就立刻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,拉回他的注意力;发现有人眉头紧锁,就换个通俗的例子再讲一遍。有时讲到关键处,我会突然停下:“假设现在你们是护士,遇到这样的患者,第一步要做什么?”看着一只只举起的手,听着此起彼伏的“我认为”“我补充”,那种欣慰感,无可替代。

而实训课,更是让知识“活起来”的主战场。护理是实践性的专业,只有让学生亲手操作、亲身感受,才能真正把理论刻进心里。我总说:“实训台就是你们未来的病房,每一次操作,都要像面对真实患者一样认真。”

有一幕场景,至今想起仍会让我眼眶发热。那是一次“急性左心衰竭病人抢救”的情景模拟实训:一组学生分工明确,有的连接心电监护,有的准备抢救药品,有的安抚扮演“家属”的同学。当“抢救成功”的信号发出时,扮演家属的学生激动地掏出事先准备好的“红包”,往扮演护士的女生手里塞。

只见那个女生轻轻推开,语气坚定地说:“阿姨,这我们不能要。我们是护理专业学生,救死扶伤是我们该做的。”话音刚落,实训室里先是一片寂静,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我站在一旁,看着学生们泛红的眼眶,突然明白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:我们教给他们静脉穿刺的技巧、病情观察的要点,更在不经意间,为他们种下了“敬佑生命、廉洁行医”的种子。那一刻,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场,而是滋养职业信念的土壤。

03 让每一堂课都比上一堂更好

“课上完了,不代表结束了。”这是我写在备课本扉页上的一句话。每次下课铃声响起,我都会在办公室坐十分钟,翻开教案写下“课后札记”:今天讲的“心瓣膜病护理”,学生对“杂音分级”理解有点模糊,下次可以带个听诊器现场演示;那个“糖尿病足护理”的案例很受欢迎,下次可以增加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;后排那个平时沉默的男生今天主动举手了,要多给他一些鼓励……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,记录着每一堂课的“得与失”,也见证着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。时代在变,学生也在变,00后学生更喜欢直观、互动的教学方式,我便学着用在线问卷收集他们的听课反馈,在课件里加入短视频、思维导图;临床护理理念不断更新,我利用假期去医院临床进修,把最新的护理指南、实操规范带回课堂。

有一次,学生在反馈里写道:“崔老师,您讲的案例都好真实,就像我们以后会遇到的情况一样。”看到这句话,我更加坚信: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,而是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适配—我们适应学生的认知节奏,学生也跟着我们的引导慢慢成长。

如今,看着课堂上那些年轻的脸庞:从一开始被提问时低头躲闪,到后来主动站起来分享观点;从死记硬背护理流程,到能结合案例说出“我会这样做”;从对“护士”这个职业一知半解,到眼神里渐渐有了责任感,我便觉得,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。那些熬红的眼睛、磨破的教案、反复修改的课件,都化作了学生成长路上的星光。

十五载春秋流转,我站在讲台上的初心从未改变。我深知,护理教育是一场“慢功夫”,就像培育一株幼苗,需要耐心浇灌,更需要用心守护。

未来的日子里,我依然会怀着对课堂的敬畏与热爱,精心备好每一堂课,用心上好每一堂课,在三尺讲台上,继续书写与护理学子们的育人故事。因为我始终相信:以爱为墨,以心为纸,平凡的讲台,也能开出最美的花。

图说长医

查看更多

长医视听

查看更多

最新更新

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路6177号

电话 传真:0431-84845181邮编:130031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