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医榜样

【我的育人故事】李宗花:用爱点亮阿勒泰的星光
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新闻来源:护理学院
分享到:


直到我在阿勒泰

站上讲台的前一刻

我的身体还在和水土不服较劲

连续几天粒米未进

胃里空荡荡地泛着酸

连开口说话都得先攒几秒力气

窗外是阿勒泰的蓝天,干净得晃眼,可我心里却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:接手这个班,是全院出了名的“烫手山芋”。深吸一口带着干燥凉意的空气,我推开了教室门。下一秒,喧哗声像股热流直扑过来:有趴在桌上转笔的,有凑在一起小声说笑的,还有人低头刷着手机,连抬头看我的动作都带着敷衍。我站在讲台旁,目光慢慢扫过每一张脸——青春期的轮廓里藏着迷茫,眼神里裹着对新老师的试探,像一群暂时找不到方向的小兽。我压下喉咙里的干涩,尽量让声音平稳得像阿勒泰的湖水:“孩子们,我从东北长春来,跨越四千多公里到这儿,就想把我攒了十几年的护理知识、实操技能,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。请相信我,也相信你们自己,只要愿意学,在这里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。”

话音落了好一会儿,教室里的嘈杂才慢慢淡下去。前排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悄悄放下了手机,后排两个男生也坐直了身子,几道目光落在我身上,微弱却真切。那一刻我忽然懂了:职校的孩子从不是 “不可雕的朽木”,他们只是在成长里迷了路,需要有人蹲下来,看见他们藏在叛逆背后的潜力,坚定地告诉他们“你可以”。

可心里的冰,哪能靠一句话就化开?为了点燃他们对护理专业的兴趣,我开始在每节课前加一段“榜样故事会”。那天讲到我们长春医专毕业生杨琳的故事时,我特意放慢了语速:“杨琳在高速路上遇到车祸,现场三个人受伤昏迷,她立刻冲上去,用课堂上学的心肺复苏、止血包扎技能,硬生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三条命。” 说着,我抬眼看向孩子们——后排那个总爱趴着的男生悄悄坐直了,前排女生的眼里,竟闪着细碎的光,像阿勒泰夜晚刚冒出来的星星。我趁热打铁,声音里添了几分恳切:“孩子们,救死扶伤的勇气不是天生的,就藏在你们今天背的每一个知识点里,练的每一次静脉穿刺里。将来你们穿上的那身白袍,不是普通的衣服,是病人眼里的希望,是咱们护理人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啊!”

我一直觉得,教育不该只停在讲台上。走下讲台,我更想做他们在学校里的“家长”。一名哈萨克族学生家里父亲重病,学费没了着落,她上课总低着头,眼里没了光。我没声张,悄悄找了几个相熟的老师,一起凑了学费,塞到她手里时,只笑着说:“这是学校给学生的补助,你好好学习,就是对学校最好的回报。”看着她眼里重新亮起来的光,我心里也暖烘烘的。还有一次,班里学生半夜发烧到39度,我带着去医院挂号、输液,垫付医药费时根本没想着要还——在我眼里,他们都是远离家乡的孩子,我多帮衬点,他们就能少受点委屈。班里还有几个基础差的孩子,总说“学不会”,我就利用午休和晚自习,陪着他们一遍遍练。静脉输液练不好,我就把自己的手臂伸过去,让他们找血管的位置;护理文书写不对,我就拿着红笔,逐字逐句地改,直到他们能独立写出规范的文书,眼里露出自信的笑。

小苏是个内向的哈萨克族姑娘,第一次找她谈心时,她总低着头,半天说不出一句话。后来我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,常邀请她和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孩子来我住的宿舍吃饭。看着他们围在小小的餐桌旁,从一开始的拘谨客气,到后来能笑着聊家里的草原、聊对未来的想法。我看着他们慢慢打开心扉,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,心里忽然明白:那些细碎的温暖,就像阿勒泰正午的阳光,正一点点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,让信任慢慢发芽。

作为“红纽扣”辅导员,我总在琢磨:怎么才能让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种子,真正种进孩子们心里,生根发芽?去年冬天,雪都大剧场有讲述可可托海精神的演出,我立刻组织孩子们去看。当舞台上再现先辈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风雪,在戈壁滩上挖矿、修路,为国家建设拼命的场景时,我听见身边传来轻轻的啜泣声。转头一看,竟是平时最调皮的男生阿昆,他正偷偷用袖子擦眼泪,肩膀还在轻轻发抖。演出结束后,掌声像潮水一样涌起来,孩子们拍得手都红了,却没人愿意停下。我拉着他们的手,轻声说:“孩子们,你们看,这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灵魂啊!先辈们用血汗为咱们铺了路,未来,你们也要做有担当、有奉献精神的‘可可托海儿女’,为这片土地添光添彩。”

在普法课堂上,我也格外认真。

我看着孩子们的眼睛,一字一句地说:“你们将来要做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,但首先,你们得是守法的中国公民。咱们既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健康,也要护咱们共同的家园,守咱们国家的法律——这是做人的底线,也是咱们护理人该有的担当。”看着他们点头时认真的样子,我心里满是踏实,知道这些话,已经悄悄住进了他们心里。

安全教育在教学上,我更是不敢有半点松懈。

我知道边疆的孩子接触前沿知识不容易,就想着把我们长春医专的在线学习平台引过来。那段时间,我每天下班后都留在办公室,一遍遍调试设备,整理学习资料,再手把手教孩子们怎么用平台听课、查资料。看着他们能跟着内地的老师学最新的护理技术,眼里满是好奇与兴奋,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学校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,我就主动和他们“结对子”,把自己的教案、课件都分享出去,陪着他们磨课、练实操,从课堂设计到技能指导,毫无保留地把经验教给他们。我总想着,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要是能让更多老师成长起来,就能帮助更多孩子——就像春天的花园,只有百花齐放,才能满园芬芳。后来,我还参与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,和同事们一起谋划申报老年护理新专业,只盼着能为阿勒泰的护理事业,多埋下几颗发展的种子。

最让我欣慰的,是看到孩子们对护理职业的认同,一点点在心里扎根。今年护士节那天,我给他们讲《护理专业发展前景与职业规划》。站在讲台上,我看着台下的孩子们:平时爱玩手机的阿布,正抬着头认真记笔记;内向的小苏,眼里满是专注的光;连之前总说 “学不会”的几个孩子,也听得格外认真。那一双双明亮又专注的眼睛,像阿勒泰夜晚最亮的星,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风景。

从东北到西北,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干燥气候,爱上了这里湛蓝的天、洁白的云,还有夜晚漫天的星光。我记得曾和备赛的孩子们一起,在成实训室研讨到深夜,逐字逐句打磨技能大赛的流程,连一个操作细节都不放过;也记得有孩子曾垂头丧气地说“要是考不过,我就回家放羊”,可后来在地区技能大赛上,他却自信地完成了所有操作,下台时还兴奋地朝我比了个“耶”。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、蜕变,我心里比谁都开心。

有人说,援疆是一场奉献。可对我来说,这更像是一场生命的彼此滋养。我用爱去温暖他们,去培育他们心中的爱与希望,最后,也被他们的爱紧紧包围——我生病时,孩子们会端来热乎乎的奶茶,轻声说“老师您多休息”;走在校园里,远远地就会听见一声清脆的 “李老师好”,像一缕阳光,瞬间照亮我的心情。

其实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,不过是像个点灯人,在孩子们迷茫的时候,点燃了几盏希望的灯。可如今再看,这一盏盏灯,这点点星光,正在阿勒泰辽阔的夜空下,顽强地亮着,一点点汇聚起来,变成了一片璀璨的星河——那是属于新时代边疆青年的星河,也是我援疆路上,最珍贵、最温暖的收获。


李宗花,女,1971年7月出生,本科学历,教授,现任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带头人,援疆教师。

图说长医

查看更多

长医视听

查看更多

最新更新

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路6177号

电话 传真:0431-84845181邮编:130031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